真实案例

降分 50 分录取后违约:定向委培政策缘何成明星 “跳板”?

2025-06-15

一、事件曝光:降分录取与违约的双重争议

近期,演员那尔那茜因早年高考录取及定向委培违约事件陷入舆论漩涡。2008 年,她通过内蒙古定向委培政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,享受降分录取红利 —— 当年该专业文科录取线仅为 179 分(满分 750 分),远低于该校其他专业的 250-430 分。这一政策本为支持边疆地区人才培养,要求毕业生返回内蒙古对口单位服务,但她毕业后未履行协议,转而赴挪威留学,随后进入娱乐圈发展。

争议焦点在于其 “高考移民” 嫌疑。那尔那茜初中、高中就读于北京十一学校,却以内蒙古考生身份申请定向委培,被质疑通过户籍迁移或学籍挂靠挤占本地教育资源。更引发公众不满的是,她在采访中轻描淡写称 “想出国玩一下”,将违约行为视为个人选择,被批 “破坏教育公平与契约精神”。

二、政策漏洞:定向委培的执行困境

定向委培政策旨在通过降分录取、学费减免等优惠,为边远地区输送人才。然而,这一制度在执行中暴露出多重问题:

  1. 户籍审查不严:那尔那茜的案例显示,政策对考生户籍与学籍一致性的审核存在漏洞,导致 “高考移民” 有机可乘。
  2. 违约成本过低:根据规定,定向生违约需退还学费、支付违约金(约 1 万 - 10 万元),但无需承担刑事责任,且未被纳入征信系统。这种 “低成本违约” 使得政策约束力形同虚设。
  3. 监管缺失:上海戏剧学院虽确认那尔那茜为定向委培生,却未说明其违约后的处理措施,甚至否认其曾担任助教的说法,凸显高校在定向生管理中的责任缺位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那尔那茜的母亲敖登高娃曾于 1982 年通过同一政策进入上戏,这种 “母女两代受益” 的模式,引发对政策执行公平性和家庭背景影响的质疑。

此次事件对教育公平与社会诚信造成双重冲击:kaiyun.ccm

  1. 资源挤占:内蒙古定向委培名额本就稀缺,每一个被占用的机会都可能剥夺真正符合条件考生的升学可能。有网友指出,“每一个名额背后都是一个普通孩子被改写的命运”。
  2. 契约精神瓦解:作为公众人物,那尔那茜的违约行为传递了 “规则可随意打破” 的负面信号。舆论认为,若此类行为未受严惩,将动摇社会对教育政策和契约制度的信任。
  3. 政策公信力受损:事件曝光后,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悄然撤下历年定向招生政策文件,央视、人民日报等官媒删除其高考祝福视频,释放出 “捍卫教育公平” 的强烈信号。

四、深层反思:制度改革与价值重构

针对定向委培政策的困境,需从以下层面进行改革:

  1. 强化政策执行:严格审查考生户籍与学籍一致性,建立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,将违约行为纳入征信系统,并提高违约金至培养成本的 3-5 倍。
  2. 调整招生逻辑:借鉴韩国 “地方人才特别选拔” 制度,将定向委培招生从高考前移至大学阶段,以职业发展吸引学生,而非依赖降分优惠。
  3. 提升教育公平:优化边远地区人才激励机制,通过改善工作环境、提高待遇等方式增强政策吸引力,而非单纯依赖行政指令。

结语

那尔那茜事件折射出定向委培政策在执行中的系统性漏洞,也暴露出教育公平与特权之间的深层矛盾。唯有通过制度革新与价值重塑,才能让政策回归初衷 —— 真正为需要的地区培养人才,而非成为少数人 “套利” 的工具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教育公平容不得半点妥协,每一个被挤占的名额,都是对无数寒门学子努力的辜负。”

降分 50 分录取后违约:定向委培政策缘何成明星 “跳板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