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头条

飞驰的列车上,她用一张纸点燃申花人的热血

2025-07-23

在从北京返回上海的高铁列车上,球迷 Mia 展开一张清洁袋,用黑色马克笔郑重写下:“展字舒颜,见字如晤。愿申花精神永不停歇,无论前路如何,继续走下去,必然豁‘蓝’开朗。” 这个看似偶然的举动,却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,无数申花球迷转发时附上 “破防了” 的评论。这张被折叠成信封模样的清洁袋,承载的不仅是一位普通球迷的心声,更折射出申花三十年风雨历程中,精神图腾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生长。

Mia 是一位跟随申花征战多年的资深球迷,她的包里常年装着蓝魔围巾和球队徽章。在 7 月 20 日客场挑战北京国安的赛后,她特意保留了高铁座位上的清洁袋。“比赛结束时看到球员们拼到抽筋,突然想起 2017 年足协杯夺冠夜,瓜林在微博改的那句‘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’。” 她在接受采访时回忆,清洁袋上的字迹被列车颠簸晕染,但 “豁蓝开朗” 的谐音梗却精准戳中球迷心坎 —— 这既是对球队蓝色战袍的致敬,更是对申花人永不言弃精神的诗意kaiyun中国表达。

飞驰的列车上,她用一张纸点燃申花人的热血

申花官方在次日发布的比赛日纪实中,特别展示了这张清洁袋。视频里,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将其装入相框的画面,让许多球迷湿了眼眶。正如申花新闻官所说:“这不是简单的应援,而是球迷与球队之间的精神共振。” 这种跨越物理空间的情感连接,在社交媒体时代显得尤为珍贵。

二、三十年淬炼的精神图腾

申花精神的内涵,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注脚。2013 年投资人朱骏将其概括为 “不出卖自己,永远迎难而上”,而 2016 年官方海报则用 “信仰、传承、不屈、奋进、忠诚” 五个关键词重新定义。这种精神具象化为 2017 年足协杯决赛中,瓜林拖着伤腿奔跑 90 分钟的身影;也体现在 2025 年亚冠资格赛中,吴曦在抽筋倒地后仍用眼神指挥防守的瞬间。

球迷文化研究者指出,申花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 “平民性”。与某些俱乐部依赖资本堆砌的豪华阵容不同,申花的崛起往往伴随着逆境突围的故事。2023 年久事集团接手时,球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,但最终却在足协杯决赛中逆袭夺冠。这种 “草根逆袭” 的叙事,让球迷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。正如蓝魔球迷会会长徐峰所说:“申花精神就像上海弄堂里的梧桐树,根系深扎在市井烟火中,却能在风雨中挺直脊梁。”

三、移动时代的精神传承

在 5G-A 技术赋能的今天,申花精神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裂变。俱乐部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的 “球迷专享包”,让用户手机左上角出现专属标识;外滩 1 号艺术商店的申花主题快闪店,将球衣、围巾等周边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。但最打动人心的,仍是像 Mia 这样的普通球迷用最质朴的方式传递情感。

这种新旧交融的传承,在 2025 年 4 月的主场比赛中达到高潮。当八万名球迷与数百名 “蓝血萌娃” 共同唱响《看台之歌》时,看台上的代际互动形成震撼的声浪。一位带着孙女观赛的老球迷感慨:“我们那代人用喇叭和横幅助威,现在的孩子用短视频和表情包应援,但对申花的热爱是一样的。”

四、从看台到生活的精神投射

申花精神早已超越足球范畴,渗透进城市肌理。在上海地铁 3 号线虹口足球场站,球迷自发绘制的壁画记录着球队经典战役;陆家嘴金融从业者组建的业余球队,训练服上印着 “不狂不放不申花” 的标语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2024 年台风 “梅花” 过境时,数百名申花球迷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,在滨江路段协助清理倒伏树木,他们的蓝色马甲成为风雨中最温暖的路标。

这种精神投射,在年轻一代中呈现出更具创造力的表达。00 后球迷小周将申花历年口号设计成系列盲盒,其中 “豁蓝开朗” 款在预售阶段就被抢购一空;B 站 UP 主 “蓝血工程师” 用 3D 建模还原 1995 年甲 A 冠军阵容,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。这些现象印证了申花俱乐部董事长谷际庆的判断:“当体育精神与城市文化产生化学反应,就能形成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。”

结语:在飞驰的时代中坚守初心

当 Mia 的清洁袋被申花博物馆永久收藏时,这张轻薄的纸张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精神文物。它提醒我们,在算法推送制造信息茧房的今天,最珍贵的情感共鸣往往诞生于最朴素的表达。申花精神的生命力,正在于它始终扎根于球迷的日常生活,在高铁的颠簸中、在清洁袋的褶皱里、在每一个为球队呐喊的瞬间,持续生长为跨越代际的集体记忆。正如申花官网在转发时配文:“真正的信仰,永远在流动的时光中鲜活。”